財務自由帳戶 Financial Freedom Account = 10%
長期儲蓄帳戶 Long Term Savings For Spending = 10%
教育訓練帳戶 Education = 10%
休閒娛樂帳戶 Play = 10%
貢獻付出帳戶 Give = 5%
生活支出帳戶 Necessities =55%
這算是一個預算分配的方法,可以用「Jars System」或「六個帳戶」去搜尋,有很多圖文並茂的文章。
知道這個理論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,但我並沒有實行很久,基本上是在年初不小心當了幾個月的月光族後,才比較認真實施。
簡單地說明:
1. 財務自由帳戶:讓你未來可以獲得財務自由的帳戶,白話一點就是有朝一日即使不上班也可以安心過生活的帳戶。基本上放到這裡的錢只有在退休後才會動用。
2. 長期儲蓄帳戶:平時存下來用以應付大額支出或是緊急的資金需求。
3. 教育訓練帳戶:投資自己,買書、上課等。
4. 休閒娛樂帳戶:用以支付偶而奢侈的一餐、看電影、或是旅遊等等。
5. 貢獻付出帳戶:捐款、公益支出。
6. 生活支出帳戶:日常支出。
現實生活不太可能真的準備六個罐子,然後把收入按照比例丟進去,所以其實第一個要養成的習慣一定是「記帳」,否則不知道自己把錢花到哪的話,都是白搭。
實作:
1. 我並沒有按照上述的比例進行預算分配,而是改用接近比例的固定金額作為預算編列。
2. 財務自由帳戶:我在這部分投入較高的比例,約 15%~20%,因為我真的很想快點退休。基本上投入這裡的資金都是用購買零股的方式選擇殖利率較高(高配股、配息)的股票進行投資。這部分的資金屬於長期投資,所以也不需要太關注股價的變化,不然也可以按照我大學時系上教授說的「傻瓜投資法」- 定期定額買基金。
3. 長期儲蓄帳戶:約 10%~15%,這部分我都放定存,現在網銀很方便,線上就可以活存轉定存,也可以隨時解約。
4. 休閒娛樂帳戶:約 10%~15%,也是放定存,在實體帳戶上,我是把「長期儲蓄帳戶」和「休閒娛樂帳戶」合併(同一筆定存,因為定存是有金額下限的......)。
5. 教育訓練、貢獻付出、生活支出帳戶:共約 55%~60%。因為沒有固定花錢上課,最多可能只是買些書自修,所以其實很難花到 10%,所以就不獨立出教育訓練帳戶。而捐款、公益也不是定期的支出,所以亦合併進來。基本上會盡量把支出都算在這裡,除非真的金額比較大,才會動用「長期儲蓄帳戶」或是「休閒娛樂帳戶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